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不错的。这次,我们能请到潘教授来我校出示一节课例,是语文老师极佳的学习机会。
课堂伊始,教授由现代诗引入,又举了济南现代诗人孔孚的两首短诗为例,说明什么是现代诗,什么是好的现代诗,激发了大家的学习兴趣。“什么是好诗?有形有色,有静有动,有情有趣,就是好诗。”潘教授简简单单点明好诗的本质,可谓浅显易懂,形象而深刻。
接下来的教学中,有读,有赏,有方法,有实践。读,有教授的范读,有学生的诵读。赏,分析每一小节都巧用另一首现代诗来解释,堪为最好的解读!
最妙的是为诗歌填字这一环节。这一环节在每节最后两句上下功夫,按照不同的要求分别添加词语,用的是简单形式,做的是一次深度的诗歌创作体验。这既是对诗歌意象的理解,又是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教授之举高明啊!
学生们也在这样的创作中渐入佳境,频频填出精彩妙语。有学生在这一环节中填道“我跪在外面,母亲睡在里面”,“我泣在外面,母亲默在里面”……这些语句让听课老师也不仅默默赞叹。此时,潘教授没有流于活跃的课堂,而是带大家进入对诗歌情感、背景文化的分析,当谈到对母亲、对故土的思恋,“家”变为“冢”时,不少听课老师不禁有感而发,偷偷抹眼泪。此时,师生心目中的乡愁,已经远远超过地域上的乡愁,成为富有情感和文化意义的乡愁,对乡愁诗人余光中这位语言的魔术师,印象便尤为深刻了。
课堂在廖昌永的一曲《乡愁》中结束,余音绕梁,意犹未尽,令人回味无穷。
课后,潘教授带着他的研究生们和我校语文组老师进行了长时间的座谈。大家一起交流了有关现代诗歌教学的相关问题。我们也从潘教授讲述他的备课过程、设计思路中感受到厚积对薄发的至关重要的作用。老师们平时虽也是不断学习,但是多数是业内的交流,像这样直接对接高校,感受最前沿的学术新知,还真的十分欠缺。这样的交流有助于老师们拓宽视野,打开思路,为今后的教学改进提供了十分有效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