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强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上的报告要旨
2月1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为题作了报告。他强调,要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开班式上重要讲话精神,立足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扎实做好经济体制改革各项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动力和保障。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主持。
李克强说,发展要紧紧依靠改革。过去36年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和去年成功应对复杂局面、实现良好开局,靠的是改革。今后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仍然要靠改革。当前经济体制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触及更多深层次矛盾,必然涉及利益关系深度调整,复杂性和难度前所未有。既要敢于担当,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又要讲究策略方法,因地制宜、试点先行、积微成著,渐进式推进,努力取得改革新突破。
李克强指出,改革是最大动力,也是最大红利。要始终坚持让人民群众在改革中受益。今后改革的环境条件和重点任务会变,但这个要求不会变,也不能变。要建立更加公平有效的体制机制,注重利用增量带动理顺利益关系,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李克强围绕继续简政放权、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完善金融市场体系、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以改革促进结构优化和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深入阐述了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和任务。他强调,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逐步建立各级政府的权力清单制度,为市场主体营造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
李克强指出,调结构要从结构改革入手。着力构建扩大内需长效机制。加快现代农业制度建设,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改革,促进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相辅相成。探索建立区域均衡发展机制,构建梯度发展新格局。注重创新驱动,推动产业结构优化。以改革的深化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实现升级。
李克强最后说,推进经济体制改革,任重道远。我们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锐意进取,扎实工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张高丽在主持会议时指出,李克强总理的报告从战略全局高度,全面阐述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体制改革的总体思路、重点任务和部署安排,对扎实做好改革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各省(区、市),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解放军及武警部队有关负责同志参加会议。有关方面负责同志列席会议。
(来源于:新华网 2014年2月18日)
李克强在国务院第二次廉政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要旨
新华网北京2月11日电 2月11日,国务院召开第二次廉政工作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发表讲话。他要求,各级政府和部门要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落实中央纪委三次全会关于反腐倡廉的部署,坚定不移惩治腐败、促政风转变,以抓改革建机制推进廉政建设,努力取得人民群众满意的新成效。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汪洋、马凯,国务委员常万全、杨洁篪、郭声琨、王勇出席会议。国务委员杨晶主持会议。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王岐山,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赵洪祝应邀出席会议。
李克强指出,过去一年,国务院和地方各级政府以建设廉洁政府为目标,改政风、抓源头、强监督、严政纪、肃贪腐,反腐倡廉取得新进展。但同时要看到,滋生腐败的土壤仍然存在,一些领域腐败问题多发。在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和国务院“约法三章”方面,还有不落实甚至顶风违纪现象。
李克强强调,要把中央关于反腐倡廉的部署坚决落到实处,做到有令必行、有禁必止、有腐必反、有贪必惩。
李克强对今年政府反腐倡廉工作提出六点要求:一是继续严格执行八项规定和“约法三章”。坚决停止新建和改扩建政府性楼堂馆所,对违规者一经查实坚决予以惩处。严控机构编制和人员,坚决实现“两个不突破”。确保“三公”经费和会议费只减不增。倡俭治奢,推动政风变化,腾出更多资金改善民生。
二是继续推进简政放权。进一步取消下放行政审批事项,最大限度减少投资项目审批,同步减少和规范前置审批。全面清理取消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公布审批事项目录清单,清单之外一律不得实施行政审批或新设审批事项。坚持“放”、“管”结合,重规则、重机制,使监管更有效率、更加公平。
三是加强反腐倡廉基础制度建设。把工程建设项目招投标、政府采购、国有土地使用权和矿业权出让等腐败易发领域,纳入规范化、法制化轨道。建立健全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清理、整合和规范专项转移支付,切实解决“跑部钱进”问题。
四是严格公共资金管理和监督。把政府所有收支全部纳入预算管理,做到收入一个“笼子”、预算一个“盘子”、支出一个“口子”。严格会计制度,为公共资金装上“安全锁”、“防盗门”。对所有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实行审计监督全覆盖。审计监督要敢于碰硬,对违法违纪案件要坚决查深、查透、查实。
五是深入推进政务公开。所有财政拨款安排的“三公”经费都要详细公开。对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食品药品安全、保障房分配、医疗服务收费、高校招生、国有企事业单位人员招录等信息,都要明明白白地公示,防止权力滥用和暗箱操作。
六是严肃行政纪律。对中央的大政方针,必须不折不扣地贯彻,加大对落实情况的督查力度,坚决克服“梗阻”现象,着力解决政策“不落地”问题。对执行不力、自行其是的,要严肃问责,确保政令畅通。
李克强强调,人民政府的权力,本质是责任、本色是为民。要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必须作表率,决不允许任何人有特例、搞特权。要对腐败行为和腐败分子零容忍、出重拳,锲而不舍、持之以恒地抓好反腐倡廉工作。要始终保持奋发向上的精神状态,以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多为群众做实事、办好事、谋利益,树立政府廉洁、勤政、为民的良好形象。
监察部、财政部和湖北省政府主要负责人在会上发言。
(来源于:新华网 2014年2月11日)
人民日报评论员:人民有信仰,国家才有力量
—— 一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本报评论员
一个国家的强盛,离不开精神的支撑;一个民族的进步,有赖于文明的成长。
我们常说,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仅要在经济发展上创造奇迹,也要在精神文化上书写辉煌。今天,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中,焕发什么样的精气神,才能引领思潮、凝聚共识、攻坚克难?在追逐中国梦的伟大奋斗中,弘扬什么样的价值观,才能使我们的国家、民族、人民在思想和精神上更加强大?
“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的十八大从国家、社会和公民三个层面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和价值准则。这三个“倡导”,勾绘出一个国家的价值内核、一个社会的共同理想、亿万国民的精神家园,在全社会激发起强烈的共鸣。
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发展起来以后的中国,对精神信仰、伦理道德、社会风尚的关注更甚以往,对主流价值和共同信念的归属感尤为强烈。倒地老人“扶还是不扶”的热烈讨论,折射出人们对道德良知的珍视与焦灼;教育公平、就业公平、司法公正一再成为舆论焦点,道出了人们对社会规则的态度和期望;构建现代文明的国家理念,体现了为公民营造踏实的幸福感、让国家铸就更强软实力的理想和追求。人生需要信仰驱动,社会需要共识引领,发展需要价值导航,三个“倡导”的指导要求,正对应这三个层面的时代要求,可谓大势所趋、正当其时。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发热议、产生认同、赢得共鸣的原因所在。
历史证明,一个国家和民族,贫弱落后固然可怕,但更可怕的是精神空虚。失去了理想信仰,内心没有约束,行为没有顾忌,再多的外部要求,也会“法令滋彰,盗贼多有”;丢失了主导价值,没有了明确准则,冲破了道德底线,再丰裕的物质生活,也难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奋斗目标、中国梦的重要内涵,就是在寻求国家的价值内核、实现社会的共同理想、构建国民的精神家园。在这样的意义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人生奋斗的梦想之舵,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之钙,是当代中国的兴国之魂。从知与行的角度,发掘每个人心底蕴藏的善良道德意愿、道德情感,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社会群体和个人的意识,外化为群体和个人的行为规范,才能产生凝聚力、焕发战斗力,夯实全面深化改革的思想基础。
人民有信仰,国家才有力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宣传活动,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同改革开放的实践经验和伟大成就联系起来,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联系起来,我们就能不断形成更加广泛的价值认同,不仅为国家发展助力,更为民族进步铸魂。
(来源于:《人民日报》2014年2月12日 第1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