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虞大明老师不愧为特级教师,他那精湛的教学艺术、诙谐幽默的课堂气氛、精彩的教学魅力吸引着每一个学生,同样也深深吸引着去学习的每一位老师。《祖父的园子》是一片略读课文,虞大明老师对略读课文的把握丝丝入扣,让略读课文发挥了其真正的功效。
《祖父的园子》节选自现代作家萧红的自传体小说《呼兰河传》第三章第一篇,课文重点写了作者在园中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对很多人来说:童年是一块糖,总是弥漫着甜甜的味道;童年是一挂秋千,飘荡着一串串清脆的欢笑;童年是一架风筝,装载着五彩缤纷的梦想和希望。而作者童年的乐园则是祖父园子里那一幅明亮的漂亮的富有童话色彩的画,画里有树、有花、有菜、有庄稼、有蝴蝶、有蜻蜓、有蚂蚱……这里一切都是欣欣然的,充满了生命的气息。这里是自由的,花是自由的,鸟是自由的,虫子是自由的,菜是自由的,什么都是自由的,空气里弥漫着自由,童年的作者也是自由的,这自由是她童年快乐的源泉。而虞老师课堂上的学生也是自由的,课堂是他们成长的乐园——一个充满笑声的快乐课堂。
一篇略读课文,并不是把他当做精读课文来讲就是讲好了,就是讲精彩了,而是更应注重快速阅读与准确获取信息的能力。课的开始,虞老师就告诉学生这是一篇略读课文,略读课文与精读课文的读法不同,可以是默读,可以是浏览,甚至可以是一目十行。在此基础上,虞老师就引领学生开展了对课文的三次浏览。?
第一次浏览,让学生紧扣课题,思考这是一个怎样的园子?想到什么词了,就可以写在课题的旁边。于是,学生首先便很直观的的感受到了“生机勃勃、五彩缤纷、应有尽有、快乐、自由”,对文本初步的整体感知就达成了。?
第二次,虞老师让学生把刚才的阅读感受变成问题,如“为什么说这是一个别具一格的园子?”,并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阅读课文,划出相关句子,在旁边批注,养成了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学生带着这几个问题第二遍浏览,找到相应的句子,把这个词语写在了这个句子的旁边,并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读出来,在朗读中感受园子的别具一格。?
第三次,还是快速浏览课文,让学生带着“为什么是自由快乐的”这个问题,用圈关键字的方法,梳理梳理:萧红在园子里干了哪些事情?然后师生一起梳理出了9件事,学生对文章的主要内容也就基本把握了。?
这三次的浏览,层层推进,次次深入,每次都有不同的目标,每次都有不同的方法,巧妙交融在一起,扎扎实实地培养了学生快速阅读和准确的捕捉到有效信息的能力。
? 在阅读中学习写作方法,是水到渠成的。只有在作文课的时候才大讲特讲怎么写作,这时无疑是纸上谈兵,收效甚微。虞大明老师在教学中侧重了写作方法的指导,给了我很大启示。:想把一件事详写,就知道了字数要写得多一点,自然段分得多一点,也可以抓住人物的对话描写,还可以抓住人物的神情描写,这是把事情写详细的方法; 萧红犯了这么大一个错误,祖父都这么宽容的面对,那还有什么事情不觉得快乐呢?所以萧红在这么多事情中把这件事写得最具体,这是抓住了典型事例……类似于这样的写作技巧,在一节略读边都体现了出来,相信学生的收获颇丰。
虞大明老师的课给我我很大启示,原来略读课这样上才会体现它最大的价值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