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年的5月13日,学校给我提供了一次非常宝贵的外出学习机会,让我领略了名师张祖庆老师的风采,张祖庆老师是标准的南方人,但上课的学生确是我们北方的孩子,本身南北方差异比较大,孩子对南方老师的口音和气质会产生距离感。但张老师凭借多年的教学经验和风趣幽默、机智的头脑,以“假如给你三天自由的生活,你想做什么?”为导入,孩子们开始动脑思考,踊跃发言,又出示了张老师在老家,坐在桃花树上的照片,直接拉近了张老师与孩子们之间的距离,很快化解了距离感。以下是我听张老师《祖父的园子》这课小小的心得体会。
??? 《祖父的园子》是怎样的一篇课文呢?
??? 小学教材把它列为略读课文,在特级教师祖庆的心里呢?“在我看来,这么多名家文章中,萧红的文字,是最贴近小学生。”“毫不夸张地说,和张爱玲、冰心等大家放在一起比较,萧红是绝不逊色的。”
??? 如果我们喜欢萧红,或者,如果能够像张祖庆老师那样,在并不很熟识萧红、但怀有无限信任的情况下“开始一遍遍地读”萧红,而且“读大半年”,那么,我们或许能够理解祖庆为何如此喜爱《祖父的园子》,为何这样深情地把萧红当作一个“传奇”。
??? 于是,我们就能渐渐清晰:作为语文名师的张祖庆,他是怎样自觉、自然、自得地做着语文课程内容的研制与实施。
???? 张老师给予我们最震撼的思考,就在于:我就是我,作为一个专业工作者,我有权利、有责任把《祖父的园子》作为“经典”的课文来教。为什么一定要“跪倒”在“灰扑扑”的三流的某些课文面前,不敢“越雷池一步”,做着味同嚼蜡的课堂教学呢?
??? 张老师用自己的课告诉我们:既然是“经典”,就不该简单地“与内容说‘再见’”。????
???? 我们来看看张老师为《祖父的园子》一课设置的目标,其中两个是:运用视像化、体验式朗读,感受萧红文字的独特魅力,体会侧面描写、借景抒情对表情达意的作用,初步体味萧红文字独特的“阳光味道”,激发进一步阅读萧红文字的兴趣与热情。通过“眼中园——心中园——梦中园”的创新解读,进而建构自由明亮的儿童精神家园。
??? 显然,感受萧红自由明亮的精神的“园子”是“意”,领略萧红字里行间的“阳光味道”是“言”,而言意兼得,既打下语文的底子,又打下精神的底子,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则是祖庆这一课的价值追求。他其实是用教材教语文、教做人,语言的理解、运用是跟文学(文化)、审美、人格的教育水乳交融、相辅相成的。
??? 张老师用他的课告诉我们:“经典训练”的教学,需要带着儿童“走进”课文。《祖父的园子》初读并不深奥,很多文质兼美的文本皆是如此。所谓“大象无形”“大音希声”是也。从眼中园到心中园,再到梦中园,这一路不是那么好走。张老师用的力气、方式都是有别的。“眼中园”样样都有。学生亲切而熟悉。他并不多花时间,请学生浏览,请学生“找重点段,划关键词”,找到,说到即可。只要学生美美地读,读得不够,则借助段中表示“色彩”“形态”的“大红”“金粉”“胖乎乎”等再读。
??? “心中园”一切自由。作者施以浓墨重彩,教学时亦“不惜笔墨”:圈画自由之物,交流自由之事,想象自由之行(祖父怎样,我就怎样)。无论圈画、交流,还是朗读、想象,目的都在帮助孩子“如临其境”“如见其物”,一切宛如“耳闻目睹”,于是“心有戚戚焉”。
?? “梦中园”光芒四射,最难“进入”。他想到了音乐,用到了范读,学生便真的走进了“祖父的园子”,他们“梦到了那个园子”、“梦见白云从头上飞过”“自己在那里自由自在地玩”。他想到了萧红短暂而苦难的一生,补充以萧红不幸的后半生。然而,萧红并不愿“舔吮自己的伤口来感动他人”,她不止一次地写到太阳,总是像《祖父的园子》里的那么明亮、温暖。有了祖父这一轮明亮的太阳,她的文字和人生就有了光亮。拥有太阳,生命就有了自由和光亮!
走进“祖父的园子”,无疑是一次神奇的文字的旅行,也是一次不凡的精神的历险。学生的步子起先轻快、自由,渐而有些沉重,身体的拔节往往容易,精神的成长却实在艰辛。一节课,能够做到多少呢,况乎,祖庆已经做到了:学生走近了萧红,慢慢懂得她心中的那个园子,领悟着有自由,生命就有光亮。
?
?